色氨酸荧光法测定食品苏丹红Ⅰ:一种新型检测技术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5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7 收藏 1.28MB PDF 举报
"滕秀兰等人利用色氨酸荧光猝灭法测定食品中的苏丹红Ⅰ含量,该方法基于苏丹红Ⅰ对色氨酸荧光强度的猝灭效应。在含有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HAc-NaAc缓冲溶液环境下,实验发现激发波长为290 nm时,色氨酸的荧光发射峰位于360 nm。苏丹红Ⅰ的浓度与其导致的色氨酸荧光猝灭程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在1.4×10^-6至1.7×10^-5 mol.L^-1,线性方程为ΔF=4.1965 C+0.5191,其中ΔF代表荧光猝灭程度,C为苏丹红Ⅰ的物质的量浓度,R^2为相关系数,数值为0.9989。该方法的检出限达到2.8×10^-7 mol.L^-1,加标回收率在92%至98%之间,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这篇文章是自然科学领域的论文,发表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4期上,由滕秀兰等研究人员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作者们探讨了一种新型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即通过观察苏丹红Ⅰ对色氨酸荧光的影响来定量测定食品中的苏丹红Ⅰ含量。 苏丹红Ⅰ是一种常见的非法食品添加剂,由于其潜在的致癌性,各国都对其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传统的检测方法可能成本高、耗时且操作复杂。滕秀兰团队的方法利用了色氨酸的荧光性质,当苏丹红Ⅰ存在时,它会与色氨酸相互作用,导致色氨酸的荧光猝灭,从而可以通过测量荧光强度的变化来推算苏丹红Ⅰ的浓度。这种方法不仅简单、快速,而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出限低至2.8×10^-7 mol.L^-1,适合大规模的食品筛查。 实验条件选择在含有SDS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进行,SDS作为一种表面活性剂,有助于稳定溶液体系,增强荧光猝灭效果。线性方程的建立为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加标回收率的高值则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 这项研究为食品安全监测提供了一种有效、快捷的检测手段,特别是在食品工业中筛查苏丹红Ⅰ污染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色氨酸荧光猝灭法,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到食品中极低浓度的苏丹红Ⅰ,从而保障消费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