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煤层区煤体结构测井解释模型构建提升勘探开发效率

需积分: 5 1 下载量 7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6 收藏 3.6MB PDF 举报
在当前的煤炭和煤层气勘探开发中,多煤层区的煤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影响着主力产层的选择和优化组合。由于传统的测井解释模型主要针对单一厚煤层,对于多煤层区的复杂性研究相对不足。本文以云南雨旺区块为例,深入探讨了多煤层区煤体结构测井解释模型的构建方法。 首先,作者通过对实地取芯样本的分析,对多煤层的煤体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如I、II、III类煤等,然后赋予地质强度因子GSI值,量化了煤体结构的物理特性。这种量化的方式使得后续的解释工作更为精确,有助于理解和评价不同煤层的稳定性。 接着,进行了皮尔逊相关性分析,选取了自然伽马(GR)、补偿密度(DEN)、井径(CAL)和深侧向电阻率(RD)等关键测井曲线,通过纵向和横向的相关性矩阵,寻找这些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于揭示煤体结构的空间变化规律至关重要。 进一步,采用了嵌套K-means聚类算法进行验证,对筛选出的敏感测井曲线进行聚类分析,以确认其在反映煤体结构上的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潜在的规律。这种方法有助于数据的整合和结构的识别,提高了解释的精度。 最后,通过构建多煤层煤体结构识别的测井解释模型,模型根据输入的测井数据计算出煤体结构指数,以此作为煤体结构分类的依据。在雨旺区块的实际应用中,该模型成功地识别出煤体结构的垂直和水平变化趋势:垂直方向上,煤层自上而下由简单结构向复杂结构过渡,III类煤的比例逐渐增加;水平方向上,上部主力煤层7+8号煤层以II类煤为主,显示出明显的层间差异。 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多煤层地区煤体结构测井解释模型的空白,也为其他类似区域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同时,它强调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精细化的测井解释模型在提高勘探效率和保障安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能还会涉及到更多的测井参数和数据分析技术,以进一步提升煤体结构的识别准确性和解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