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理论:关系数据理论与模式分解

需积分: 15 1 下载量 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3 收藏 483KB PPT 举报
"数据库原理讲义,主要涵盖了关系数据理论,包括问题的提出、规范化、数据依赖的公理系统以及模式的分解。" 在数据库设计中,第三种分解方法是关系模式分解的一部分,旨在优化数据库结构,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本讲义深入讲解了这一过程。首先,我们回顾了关系的基本概念,关系被理解为描述实体、属性和实体间联系的二维表,而关系模式则是用来定义这种关系的结构。 关系模式的形式化定义包括五个要素:关系名R,属性名集合U,属性所来自的域D,属性向域的映射DOM,以及属性间数据的依赖关系集合F。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数据库模式的基础。 接着,讲义介绍了数据依赖的概念,它是数据库设计的核心,特别是在定义属性间的数据关系时。数据依赖可以限制属性的取值范围,也可以定义属性值之间的相互关联。数据依赖有多种类型,如函数依赖(FD)和多值依赖(MVD),它们描述了数据间的内在联系和语义。 函数依赖表示在关系中,如果一个属性(或属性集)的值确定了另一个属性的值,那么就存在函数依赖。例如,在学生信息系统中,学生的学号(Sno)可能决定了他们的专业(Sdept)。这种依赖有助于减少数据冗余并防止更新异常,从而维护数据的一致性。 多值依赖则更复杂,它描述了一个属性集的值如何影响另一个属性集的值集合,而不只是单个值。例如,学生的学号可能决定了他们可能的学习地点(Sloc),但不同的学号可能对应多个学习地点,形成多值依赖。 在第四章的“模式的分解”部分,讲义可能会介绍如何将一个复杂的关系模式分解为更简单的子模式,以满足特定的规范化级别,如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例如,标题中提到的将SL分解为ND(Sno, Sdept)和NL(Sno, Sloc)两个关系模式,就是一种分解方法,可能是为了消除冗余和确保数据依赖的规范化。 通过这样的分解,我们可以创建更有效、更易于管理和维护的数据库模式。规范化理论提供了指导原则,帮助数据库设计者解决具体问题,构建适合特定需求的关系数据模式。本讲义是理解和应用数据库设计基础的宝贵资源,对于理解和实践数据库原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