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ulink与M语言结合的捷联惯导系统仿真研究

3星 · 超过75%的资源 需积分: 20 20 下载量 4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20 1 收藏 248KB PDF 举报
"该文主要探讨了在Simulink与M语言环境中,针对捷联惯导系统的仿真方法。文中分析了两种不同的仿真策略,一种是纯M语言编程,通过函数调用来实现,另一种是结合Simulink模型和M语言,提供更灵活的仿真控制。这两种方法都在实际1小时的导航解算仿真中得到了较高的速度和精度,适用于工程应用。特别是,使用Simulink模型可以更好地定制仿真时间、IMU的采样频率,并支持在仿真过程中暂停或停止,提升了操作便利性。" 在研究捷联惯导系统( Strapdown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SINS)时,仿真是一项重要的工具,用于测试和验证导航算法的性能。文中提出的两种仿真方法都在Matlab环境下实施。第一种方法完全依赖于M语言,编写一系列功能函数,通过主程序调用这些函数来完成SINS的仿真。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代码的灵活性,但可能在设置和控制仿真参数时较为繁琐。 第二种方法结合了Simulink的图形化建模和M语言的优势。Simulink模型能够直观地表示系统结构,而M语言则处理具体的算法细节。这种方法允许用户更加直观地配置仿真参数,如仿真时间长度和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的采样率,并且可以在仿真运行时进行控制,如暂停或停止,提高了仿真的交互性和灵活性。 在导航主程序的设计中,通常会设定初始条件,例如初始姿态角,然后进行导航解算。子程序则负责特定任务,如数据处理、误差校正等。在对比两种方法后,文章指出两者都能提供精确和快速的仿真结果,但在易用性和控制度方面,结合Simulink的方案更具优势。 总结来说,这篇文章深入讨论了基于Simulink和M语言的捷联惯导系统仿真技术,提供了对比分析,并指出结合使用Simulink的仿真方法在灵活性和操作性上更胜一筹,对于捷联惯导系统的研发工作具有实用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