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灭菌条件下的白腐真菌反应器研究:形态变化与连续运行挑战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2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884KB PDF 举报
"非灭菌条件下白腐真菌在反应器中的形态特征变化 (2014年)" 本文是一篇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论文,作者是周成、董明和文湘华,发表于2014年《环境科学研究》第27卷第11期。研究主要探讨了在非灭菌环境下,白腐真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在生物反应器中的形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反应器的连续运行性能。 白腐真菌是一种重要的分解木质素的微生物,常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特别是有机化合物的降解。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耦合臭氧单元的反应器来连续降解酸性蓝45这种染料。他们对比分析了非固定化和固定化菌丝系统的白腐真菌形态特征。 在非固定化系统中,接种量为1700mg/L时,菌落数量达到7.1×10^5 CFU/mL,平均脱色率约为19%。然而,此系统中的菌丝球形态表现出不稳定,运行8-12天后,出现破裂、菌丝脱落,导致内容物流失,增加了污染物的浓度。这可能是因为菌丝球内部的生长环境恶化,菌丝老化,无法维持结构的稳定性。 相比之下,固定化菌丝系统显示了更好的效果。在接种量同样为1700mg/L的情况下,染菌量减少到8.4×10^4 CFU/mL,平均脱色率提升至22%;而当接种量增加到4300mg/L时,染菌量进一步降低至4.7×10^4 CFU/mL,平均脱色率提高到29%。固定化菌丝系统能保持白腐真菌的形态相对稳定,但21天后,稳定性下降,出现了菌丝脱落,这可能是由于菌丝球内部菌丝的老化和自溶。 研究表明,白腐真菌在固定化系统中的表现优于非固定化系统,但长期运行后稳定性降低的问题仍然存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建议可以通过设计新的载体,确保生物膜内外同时供应营养物质和氧气,以维持菌丝的活性并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关键词涉及:白腐真菌反应器、黄孢原毛平革菌、菌丝球、固定化菌丝。文章的中图分类号为XI72,文献标志码为A,文章编号为1001-6929(2014)11—1373。
2024-11-29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