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全基因组分析:多聚腺苷酸化位点与lncRNA关联研究

0 下载量 8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7 收藏 433KB PDF 举报
"叶文斌、李紫璇等人发表的这篇论文主要探讨了全基因组水平上水稻中的多聚腺苷酸化位点(poly(A)位点)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利用了八个不同组织的RNA-seq数据,揭示了lncRNA在poly(A)位点分布上的特性,并指出lncRNA上游区域的poly(A)位点数量通常多于下游,这种差异随距离增加而增大。这项工作为理解植物中poly(A)位点与lncRNA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后续的相关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文章深入探讨了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机制——多聚腺苷酸化。在真核细胞中,多聚腺苷酸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转录后修饰,它在基因表达的稳定性和调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水稻全基因组的分析,研究者们发现lncRNA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poly(A)位点有着密切的关联。lncRNA虽然不编码蛋白质,但在许多生物过程中,如基因表达调控、染色质重塑和信号传导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关键的调节功能。 研究中使用的RNA-seq技术是一种高通量测序方法,可以全面地揭示样本中RNA分子的种类和丰度,包括lncRNA和mRNA。通过分析不同组织的RNA-seq数据,研究人员发现在水稻中,lncRNA并不因组织类型而显著改变其poly(A)位点的数量,而且大多数lncRNA携带多个poly(A)位点,这表明poly(A)位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可能对lncRNA的功能多样性有重要影响。 更进一步,他们观察到在lncRNA的上下游区域,poly(A)位点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即lncRNA上游区域的poly(A)位点多于下游。这种差异性可能反映了lncRNA与其相邻基因或调控元件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这种差异增大,暗示了远距离的调控模式可能更为复杂。 论文的发现为理解植物基因表达的精细调控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别是在lncRNA参与的调控网络中。这些结果对于未来的生物学研究,特别是水稻和其他作物的遗传改良,以及疾病模型中的lncRNA功能研究,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们也为开发新的生物技术工具,比如针对lncRNA的调控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结一下下面这段话“目前的薄膜封装材料以氧化物薄膜为主,金属与氧原子在分子结构中存在稳定的二元键,导致其宏观具有较高的杨氏模量,通常认为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在柔韧性方面会表现不佳,即随着薄膜的密度和厚度的增加,薄膜将更趋于刚性化。这一难题一直困扰着柔性薄膜封装的研究,阻碍了可穿戴设备的实用化。美国布朗大学Lambert Ben Freund教授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Dynamic Fracture Mechanics 》(199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一书中提出了“利用薄膜内部缺陷,通过调控薄膜的组分和结构,可以获得致密弹性体”的设想,但限于当时实验手段,具有“弹性的致密氧化物”仍未能实现。申请人团队在2022年发表在Soft matter期刊的工作,证实了Freund教授的设想,利用预弯折方法消除薄膜内部残余应力,从而增强薄膜机械性能,证明了消除原子层沉积薄膜存在的内部缺陷是提升柔韧性的关键因素。但是预弯折方法需要采用模具对衬底进行固定,在规模化生产中这种方法很难实际应用。利用原子层沉积多步短脉冲可以调制同层组分的工作,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本项目中我们大胆提出了“组分剪裁工艺”。通过前体分压的调整和衬底表面反应饱和度的匹配,利用长链前体空间位阻效应的自限性质引入短链前体组分,实现了在原子水平上在层内对薄膜组分的原位控制,将提高薄膜的致密性同时改善薄膜的柔韧性。建立薄膜水汽透过率性能和弯折后应力分布的物理模型,最终将实现0.5mm绕度弯折半径的薄膜封装,为可穿戴电子产品的超柔性薄膜封装技术奠定科学基础。”

2023-02-20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