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详解

需积分: 10 2 下载量 8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2 收藏 313KB PPT 举报
"本资源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的教程,主要讲解了网络体系结构的历史发展和核心概念,特别是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的分层原理和设计原则。" 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设计的核心指导,它定义了网络通信的规则和标准。IBM公司在1974年提出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是最早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之一,允许遵循该架构的设备方便地互连。然而,后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3年发布的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成为了更广泛接受的标准,它基于抽象化、虚拟化和分层化的方法,提供了更通用的框架。 OSI/RM是一个七层模型,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每个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如物理层负责数据的物理传输,而应用层则支持用户间的交互。这一分层结构使得网络设计和维护更为有序,因为每一层都可以独立进行优化,同时通过清晰的接口与其他层通信。 分层设计的主要优点在于它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部分。每一层都依赖于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添加自己的功能,直到最高层的应用层,能够支持分布式应用程序的运行。这种设计确保了层次之间的解耦,即使某一层次的实现方式发生变化,只要接口保持不变,就不会影响其他层次。 在设计层次结构时,有三个关键原则需要遵循:首先,每层的功能应清晰且独立,确保更换某一层的实现不会影响其他层;其次,层间接口需要简洁明了,减少跨层信息交换,以提高效率和降低复杂性;最后,层数应适中,过多或过少都会带来问题,过多会导致结构复杂,过少则可能使得单层过于复杂。 网络体系结构的最终目标是定义网络的各层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议集合,从而规范不同设备间的通信,确保数据能够正确、高效地在网络中传输。通过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网络工程师能够设计、构建和维护适应各种需求的网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