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S改性沥青储存性能研究:微观形态与恢复机制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6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311KB PDF 举报
"基于显微形态观测的SBS改性沥青储存后性能评价 (2012年) - 康爱红, 张吴红, 孙立军" 这篇论文主要探讨了SBS改性沥青在储存后的性能变化及其与微观结构的关系。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是一种常用的改性剂,用于改善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和机械性能。研究者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了不同剂量SBS改性沥青在室温储存不同时间后的性能变化。 首先,他们采用了环球软化点试验来评估沥青的温度稳定性。环球软化点试验是一种测定材料软化温度的方法,对于沥青来说,软化点高意味着其在高温下的流动性能较好,能更好地抵抗路表温度变化的影响。 其次,布氏黏度试验用于测量沥青的粘度,这是衡量沥青流动性和施工性的重要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改性沥青的黏度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将影响其铺设和使用时的流动性。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则揭示了沥青的动态力学性质,包括其在剪切应力作用下的流动和变形行为,这对于理解和预测沥青在实际路面条件下的长期性能至关重要。 为了深入理解这些性能变化的微观原因,研究者采用了荧光显微分析技术。通过对SBS改性沥青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他们发现储存后的改性沥青经过重新加热搅拌,性能可以恢复到原始状态。这意味着SBS颗粒在储存期间可能发生了重分布,但在加热后能够再次均匀分散,恢复改性效果。 此外,研究还指出,改性剂的面积百分率(即SBS在沥青中的含量)对改性沥青的性能有显著影响。理想的范围应该在10%至75%之间。同时,长短轴之比标准差(反映SBS颗粒形状的不规则性)在0.5至2.0之间时,改性效果最佳。这些参数的优化对于确保改性沥青满足道路建设所需的性能标准至关重要。 该研究强调了微观结构在SBS改性沥青性能中的关键作用,并提供了关于如何控制和优化改性剂含量以及颗粒形态的指导,以保证改性沥青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这对于改性沥青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提高道路的质量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