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裁剪与编译实战:从源码到烧写

需积分: 5 6 下载量 9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3 收藏 841KB DOCX 举报
本实验是关于Linux内核裁剪与编译的一个完整流程,主要针对Linux内核版本3.4.39,但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并改用了4.14.314版本进行。实验在VMware虚拟机环境下进行,使用图形化配置界面进行内核定制,并将自编写的驱动程序编译进内核。实验目标包括掌握内核编译步骤和编写Kconfig文件。实验中涉及的主要工具和软件有vmware虚拟机和Linux内核源码。 实验步骤详细说明: 1. **创建工作目录**:在/home/linux下创建一个名为workdir的目录,便于组织实验所需的文件。 2. **获取内核源码**:将预先准备好的Linux内核源码从Windows主机的共享目录(D:\share\)复制到虚拟机的工作目录下,源码最初为3.4.39版本,但在实验中遇到了问题,于是使用了4.14.314版本替代。 3. **解压内核源码**:使用`tar xvf`命令解压缩获取的内核源码包。 4. **内核配置**:运行`make menuconfig`命令启动图形化配置界面,通过键盘操作选择需要的内核功能模块,可选择启用([*]),禁用([ ]),或者编译为模块(M)。 5. **驱动程序编译**:如果实验中包含了自编写的驱动程序,需要将这些驱动加入到内核配置中,确保它们在编译时被正确处理。 6. **编译内核**:配置完成后,执行`make uImage`命令编译内核,生成uImage文件。此外,可能还需要运行`./mkboot.sh`生成boot.img,这取决于具体系统和引导加载器的需求。 7. **烧写内核**:使用`fastboot flash boot boot.img`命令将生成的boot.img烧写到目标设备中,这里假设目标设备支持fastboot协议。 8. **验证驱动**:最后,重启系统,检查驱动程序是否成功加载并运行,以验证内核裁剪和编译的正确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部分提到了在解压内核源码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重新下载和解压新版本的内核源码来解决这个问题。实验中也强调了使用图形化配置界面的便利性,以及如何通过键盘操作来选择和管理内核配置选项。 总结来说,这个实验提供了一个完整的Linux内核裁剪和编译流程,对于学习Linux内核构建和驱动开发具有指导意义。它强调了正确配置和编译内核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示了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