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草地类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 下载量 2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346KB PDF 举报
本研究论文深入探讨了青藏高原东缘不同草地类型的土壤酶活性特征,由索南吉、杜国祯等人进行。研究选取了四种典型草地类型——高寒草甸、高寒灌丛、沼泽化草甸和山地草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了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各草地类型土壤表层(0-15cm深度)的酶活性普遍高于下层(15-30cm),并且酶活性随草地类型的差异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其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沼泽化草甸中最高,其次是高寒灌丛,再次是高寒草甸,而山地草原的此项酶活性最低。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排序则为沼泽化草甸、高寒草甸、高寒灌丛和山地草原。在脲酶活性方面,表层土壤中沼泽化草甸、高寒灌丛、山地草原依次递增,而下层则相反,山地草原酶活性最高,其次是沼泽化草甸,接着是高寒灌丛,高寒草甸的酶活性最低。 论文还指出,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这些酶活性可以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这些结果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缘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土壤健康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草地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研究发表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上,对于草地生态学、土壤生物学以及青藏高原环境科学研究者来说,是一篇重要的首发论文,提供了深入探究青藏高原独特地理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变化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