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构建预测分析表详解

需积分: 36 4 下载量 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6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这篇资料主要介绍了编译原理中的预测分析表的构造,是《编译原理》一书中涉及的重要概念。课程由辛明影教授,旨在教导学生如何设计和构建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程序。课程涵盖从词法分析到目标代码生成的整个编译过程,并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加强理论学习。" 在编译原理中,预测分析表是一种用于解析程序源代码的工具,特别是在上下文无关文法的语法分析阶段。预测分析表的构造过程如下: 首先,对于文法中的每一个产生式A→α,我们要遍历该产生式的跟随集FIRST(α)。如果ε(空字符)属于FIRST(α),这意味着该产生式可能以ε结束,即可以无条件地继续解析。因此,对于每一个这样的产生式,我们会在预测分析表的对应行(以非终结符A为起点)和列(以ε为输入符号)填入A→α。 接下来,如果ε确实属于FIRST(α),我们需要处理后续的转移,即处理非终结符A的跟随集FOLLOW(A)。对于FOLLOW(A)中的每一个符号b,我们在预测分析表的对应行A和列b填入A→α。这样做的目的是告诉解析器,当遇到这些符号时,应该按照A→α这个产生式来继续解析。 在填充完所有有效的规则后,为了处理无法预测的情况或文法中的错误,需要将预测分析表的剩余空白位置标记为“error”,表示在此状态下无法进行有效的预测,通常会导致语法错误。 课程介绍了编译器的多个关键阶段,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这些阶段构成了编译器的核心流程,每个阶段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例如,词法分析器负责识别源代码中的词汇单元,语法分析器根据预测分析表解析符号串,而语义分析器则关注程序的逻辑和上下文含义。 教学设计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采用自顶向下的分解方法,通过问题驱动学习,将课程设计为一个应用平台,辅以实验加深理解,强调精讲多练,确保学生能够从前后的知识点中受益,全面掌握编译原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理解编译器的工作原理,还能具备构建编译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