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数据库理论:规范化与设计要点

需积分: 50 2 下载量 14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5 收藏 674KB PPT 举报
"本章概要-关系数据库 PPT" 关系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基于关系模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数据组织方式。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介绍了关系数据库的基础概念,如关系模型的构成以及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这是与数据库交互的标准语言。同时,提到了数据库设计,特别是逻辑设计阶段,即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关系模式,确定每个关系应包含的属性。 本章重点聚焦于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这是逻辑设计的理论基础。规范化理论的引入旨在解决数据库设计中的问题,确保数据库在运行和使用过程中避免潜在的问题。这一理论由E.F.Codd提出,并由后续学者不断深化和完善,为关系数据库设计提供了具体指导。 规范化理论主要包括函数依赖、范式和模式设计三个方面。函数依赖是理解数据库模式设计的核心,它描述了属性间值的依赖关系。范式则是衡量关系模式是否规范化的标准,常见的有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这些范式帮助我们识别和消除数据冗余,避免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从而提高数据一致性。 例如,如果有一个教学管理数据库的关系模式SCD,包括学生学号(SNO)、学生姓名(SN)、年龄(AGE)、学院(DEPT)、课程名(MN)、课程号(CNO)和分数(SCORE)。如果不遵循规范化理论,这个模式可能会导致数据冗余和相关问题。比如,同一个学生可能在多个课程中有记录,那么学生的信息(如姓名、年龄、学院)就会被重复存储,这不仅浪费存储空间,还可能导致数据更新时的不一致。例如,若要更新学生的年龄,就需要遍历所有相关记录,增加了维护难度。 因此,规范化理论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模式分解,将不规范的关系模式转化为更规范的形式,以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完整性和查询效率。在实践中,这通常涉及识别并消除冗余的函数依赖,将大关系模式分解为更小、更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都满足更高阶的范式。 函数依赖是模式分解的基础,它揭示了属性之间的依赖关系。例如,在SCD模式中,可能有函数依赖如SNO → SN(学生学号唯一确定学生姓名)、SNO → AGE(学生学号唯一确定学生年龄)等。通过分析这些依赖,可以判断关系模式是否符合范式要求,并进行适当的分解。 理解和掌握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是设计高效、稳定、易于维护数据库的关键。设计师需要能够灵活运用函数依赖的概念,识别和应用各种范式,以及熟练掌握关系模式的规范化和分解方法,以应对复杂的数据存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