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存储管理:边界标识法与分配策略

需积分: 3 2 下载量 14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9 收藏 214KB PPT 举报
"边界标识法是一种动态存储管理的分配算法,主要应用于操作系统中内存的高效管理。这种方法通过在空闲块的边界设置标识来快速判断相邻的内存块是否可用,从而提高内存分配和回收的效率。" 动态存储管理是操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用户程序的需求动态地分配和回收内存。在计算机系统中,内存被分为两类:占用块(已分配给用户使用的内存区域)和空闲块(未被分配的连续内存区域)。为了有效地管理这些内存区域,操作系统使用了多种策略,其中边界标识法是其中之一。 边界标识法的分配算法基于双重循环链表结构的可利用空间表。这个链表的每个结点包含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1. `llink`:表示当前空闲块的前一个块的链接。 2. `tag`:标记当前块的状态,如空闲或已分配。 3. `size`:表示当前块的大小。 4. `rlink`:表示当前空闲块的后一个块的链接。 5. `uplink`:用于在双重循环链表中链接相同大小的空闲块。 6. `head` 和 `foot`:分别标识块的头部和尾部的边界。 分配算法的规则如下: 1. 当用户请求的内存大小(n)小于等于空闲块的剩余容量(m)减去一个常量e时,如果满足条件m - n <= e,则可以将该空闲块分配给用户。 2. 分配后,分配指针(pav)会移动到刚刚分配的结点的后继结点,以便下次分配时可以从这里开始查找。 动态存储管理还包括其他分配方法,例如: - **最先适配法**:分配时选择第一个满足要求的空闲块,避免过早碎片化,但可能导致大块内存浪费。 - **最佳适配法**:选择最小的能满足需求的空闲块,减少内存浪费,但可能导致大量小碎片。 - **最差适配法**:选择最大的空闲块进行分配,减少碎片,但可能会导致大块内存的不必要分割。 在回收内存时,边界标识法通过检查释放块的边界标识来决定是否能合并相邻的空闲块,从而优化内存利用率。如果相邻的块都是空闲的,那么它们会被合并成一个更大的空闲块。 总结来说,边界标识法通过高效的链表结构和边界标记,实现了快速的内存分配和回收,减少了内存碎片,提高了内存利用率,是现代操作系统中一种实用的内存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