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基础课程:前3章习题与解答解析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5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03 收藏 1.08MB DOC 举报
"《数据库应用基础》课后习题解答-第1、2、3章" 这份文档是针对《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的前三章课后习题的解答,涵盖了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的创建与维护以及表的相关知识。以下是详细的知识点解析: 1. 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 - 数据与信息的区别:数据是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而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数据,具有意义和价值。 - 数据处理:包括收集、存储、检索、分析和展示数据的过程。 - 数据库模型:常见的有关系模型、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等。关系模型是最常用的一种,以二维表格形式表示数据。 - 数据独立性:分为逻辑数据独立性和物理数据独立性,分别指应用程序与逻辑结构和物理存储之间的独立性,确保数据在改变时不影响应用。 - 实体、属性、联系:在数据库设计中,实体代表现实世界中的对象,属性是实体的特征,联系描述了实体间的相互关系。 2. 数据库的创建与维护: - 选择题和填空题涉及了数据库的创建、更新和管理,这部分可能包括SQL语句的使用、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索引的建立与优化等内容。 - 上机实训可能要求实践创建数据库、定义表结构、插入数据以及执行查询操作。 3. 表: - 表是数据库的基础单元,由一系列行和列组成,用于存储特定主题的数据。 - E-R(实体-关系)模型是设计数据库的重要工具,用于描绘实体、实体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属性。 - E-R图转化为关系模型:实体转化为数据表,联系转化为关联表,这是从概念设计到逻辑设计的转变。 - 数据表的设计应遵循第三范式(3NF)或更高的范式,以减少数据冗余和提高数据一致性。 4. 上机实训内容: - 设计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涉及管理员、借书证、图书等实体,以及各种实体间的联系,例如借书、还书和图书存储等业务操作。 - 实训任务要求绘制E-R图,确定实体、属性和联系,然后将其转换为关系模型,最后形成具体的数据表结构。 这些习题解答旨在帮助学习者巩固和应用数据库基础知识,包括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数据模型的理解以及实际数据库操作的技能。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提升在实际项目中设计和管理数据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