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开发中的分区与内核更新教程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3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4 收藏 1KB TXT 举报
在Linux开发中,"格式命令记录-用于Linux开发"文档提供了关于在嵌入式系统中管理分区和执行固件升级的重要技术细节。该文档聚焦于针对Nor_FLASH类型的存储设备进行分区配置,这对于理解Linux内核和启动流程在硬件上的具体实现至关重要。 首先,分区表展示了如何将Nor_FLASH划分为多个区域,包括: 1. **BOOT**:存放引导程序,负责引导系统的初始加载。 2. **KERNEL**:存储操作系统内核,是系统的核心部分。 3. **KEY_CUST**:可能用于存放安全密钥或定制信息。 4. **LOGO**:存储启动时显示的logo图像。 5. **rootfs**:根文件系统,包含了基本系统和应用程序所需的文件。 6. **miservice**:可能是预留或服务相关的分区。 7. **customer**:存储特定客户定制的软件包。 8. **appconfigs**:可能包含应用配置文件,用于个性化设置。 文档中提到了两种常见的内核升级方法:通过TFTP协议替换内核。第一种方法是针对固件的,使用GPIO控制,先探查存储设备,然后从TFTP服务器下载新的内核映像(uImage.mz),执行`bootm`命令进行加载。第二种方法更全面,除了内核(u-boot.xz.img.bin)外,还涉及加载ramfs(rootfs.ramfs)和清除旧的分区数据,以便更新整个文件系统结构。 另外,`loadkernel`命令用于从TFTP服务器加载内核,`estart`可能表示执行特定的初始化步骤。`sferase`和`sfwrite`则是对闪存进行擦除和写入操作,确保新加载的内容正确保存。 这些命令和步骤对于理解和管理嵌入式Linux环境中的固件更新过程非常关键,特别是对于开发人员在调试、维护和升级硬件设备时,需要熟悉并灵活运用这些技术。了解和掌握这些操作有助于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