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最小二乘法与神经网络结合的小流域产沙预测模型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3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348KB PDF 举报
"该资源是一篇2010年的学术论文,主要研究了偏最小二乘法(PLS)与人工神经网络(ANN)在小流域产沙模型中的耦合应用,旨在解决小流域侵蚀产沙预测的问题。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处理多维自变量信息,降低数据维度,然后将提取的主成分作为神经网络输入,提高模型学习效率和稳定性。实验证明,耦合模型在拟合和检验精度上优于单独使用PLS或ANN模型。" 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小流域侵蚀产沙问题的复杂性,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小流域的降雨侵蚀产沙是一个涉及多个相互关联因素的复杂过程,包括降雨强度、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等多个自变量。传统的单一模型往往难以准确预测这种复杂系统的动态。 偏最小二乘法(PLS)是一种统计学方法,主要用于处理多重共线性的数据集。它通过找出自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构建能够最好地解释因变量变化的主成分,从而减少数据的维度,简化模型。在本研究中,PLS用于提取关键信息,减少了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升了模型的解释力。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受到生物神经元网络启发的计算模型,擅长处理非线性和复杂的关系。将PLS提取的主成分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可以避免原始高维数据可能导致的训练困难,提高网络学习的速度和预测的稳定性。 论文的实验结果显示,PLS-ANN耦合模型在小流域降雨侵蚀产沙的预测上表现优秀,不仅提高了拟合精度,也在检验数据上表现出了更优的预测能力,对比了仅使用PLS或ANN模型的预测效果。这表明,这种方法对于理解和预测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具有显著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水土流失在全球和中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近年来学者们如何利用分形理论、人工神经网络、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土壤侵蚀模型的预测精度。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拓宽了研究领域,也为模型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论文为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提供了新的构建策略,其PLS-ANN耦合模型在数据处理和预测性能上的优势,为水土保持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