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下我国短期基准利率选择及其风险管理探析

0 下载量 7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284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现阶段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短期基准利率选择问题。作者吴建芬以河海大学商学院的研究背景,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的管制利率政策导致金融机构对利率风险的敏感度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市场环境加剧了这一问题。 利率风险被定义为利率波动对经济主体资产价值和经营绩效产生的不利变动,特别是经济损失,这是基于对风险本质的理解,即人们通常更关注避免损失而非追求收益。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在定价、资产结构和风险管理理论体系等方面暴露出了明显短板。例如,缺乏灵活的存贷款定价机制导致资产定价不合理,较高的低流动性贷款比例(尤其是国有企业贷款)使银行对市场波动的抵御能力减弱,利率风险管理被视为新的挑战,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持和风险测度模型。 文章的核心部分,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银行间7日回购利率(r07d)、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Chibor)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进行了深入分析,试图寻找一个可能的基准利率参考标准。然而,现有的研究表明,央行控制的基准利率并不完全适合金融机构进行有效风险管理,这表明我国在确定基准利率的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本文强调了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确立一个合适的基准利率对于金融机构有效规避利率风险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当前我国在基准利率选择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这对于理解我国金融机构如何适应市场变化,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