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源泉与发展:非正式逻辑课程的重要性

需积分: 10 199 下载量 3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4 收藏 1.33MB PPT 举报
"理论渊源-批判性思维"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Ch.Perelman和L.Olbrecht-Tyteca的《新修辞学》(New Rhetoric,英文版1968年),这两位学者将研究焦点从传统的逻辑证明转向论辩,强调了论证在说服听众过程中的可接受性,标志着非形式逻辑理论的拓展。Stephen Toulmin的《论证的用途》(The Uses of Argument)进一步提出将几何学逻辑学与实际论证相分离,引入了论证领域(Argument Field)的概念,区分了论证结构和实际应用。 C.L.Hamblin的《谬误》(Fallacies,1970)则将独白式的思考转变为以“承诺”为核心的对话形式,强调了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清晰性和有效性。这些理论奠定了批判性思维的基石,使其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也逐渐被纳入大学教育体系。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批判推理、批判性思维、非形式推理等相关课程已占大学课程的40%以上,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估论证的能力,提升他们理解和表达观点的水平。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对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他主张美德是需要探讨的知识,提倡质疑和挑战既有的道德观念,认为人们应运用智慧审查道德认识和行为,通过批判来追求完美。他认为,批判不仅是个人行为的改进,也是社会道德提升的重要手段,用“牛虻”的比喻象征着通过批评推动社会进步的角色。 批判性思维课程的目的明确,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技能和习惯,通过54学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分析和评估论证的方法,增强理解力和论说能力。课程由逻辑学专家武宏志教授主讲,他拥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包括研究生学历、教授头衔,以及在《光明日报》、《哲学动态》等知名期刊发表的大量论文。他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理解、课后作业和实际应用,邮件地址yaydwhz@sohu.com可供学生交流与咨询。 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渊源深厚,与历史上多位哲学家的思想紧密相连,同时在现代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旨在培养新一代具备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个体和社会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