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秩波束形成算法:波束域LC-GSC方法
下载需积分: 10 | PDF格式 | 2.17MB |
更新于2024-09-01
| 35 浏览量 | 举报
"基于波束域LC-GSC的降秩波束形成算法"
本文主要探讨了一种创新的波束形成算法,即基于波束域的局部最小均方误差(LC-GSC)降秩波束形成算法,旨在解决传统广义侧-lobe canceller (GSC)算法在处理大规模阵列天线时遇到的运算量大和工程应用困难的问题。波束形成是阵列信号处理中的关键技术,通过赋予不同权重来实现信号的空间滤波,控制信号的方向图,以增强目标信号并抑制干扰。
传统的GSC算法在处理复杂环境中的多干扰源时,由于涉及大量的矩阵运算,导致计算复杂度较高,这限制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而波束域LC-GSC降秩波束形成算法则提供了一种有效优化的解决方案。该算法通过构建转换矩阵将信号从时域或频域转换到波束域,这样可以减少计算量,并加速自适应算法的收敛速度。在波束域中,信号特征值通常大于噪声特征值,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特性来近似信号子空间,简化协方差矩阵的逆运算。
算法的关键在于降秩处理,它利用GSC下支路的快拍数来构造降秩矩阵,进一步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同时,为了增强系统的信噪比稳健性,可以通过将自适应权矢量投影到信号子空间来实现。这种改进不仅提高了算法的性能,还确保了在期望信号方向形成强主瓣,在干扰方向形成深零陷,同时降低了副瓣电平,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通过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上的实现,该算法的硬件效率得到了验证。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能够精确地在期望信号方向形成主瓣,干扰方向形成零陷,并能有效降低副瓣电平,提升约5至10dB。波束域LC-GSC降秩波束形成算法具有出色的波束形成性能和良好的稳健性,适用于大规模阵列天线系统,特别是在需要高效抑制干扰的场景中。
关键词涵盖了LC-GSC算法的核心概念,包括波束域处理、自适应波束形成、信号子空间的求取、降秩矩阵的构建以及阻塞矩阵的应用。这些关键词揭示了算法设计的主要技术和理论依据,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关推荐
457 浏览量
295 浏览量
324 浏览量
273 浏览量
257 浏览量
360 浏览量
105 浏览量
2021-09-26 上传

anitachiu_2
- 粉丝: 32

最新资源
- 快速自定义get和set方法注释的class文件生成指南
- Eclipse集成OpenOffice实现多文档在线预览技术
- 易语言实现网络源码获取的三种方法
- 深入探索Laravel数据库映射器(MDM)开发
- 微信小程序实现录音上传至服务器的PHP代码教程
- Axure8汉化指南:轻松实现界面中文化
- 小功率直接调频发射机设计与实践指南
- Java原生实现带进度条的多文件上传技术解析
- 新手指南:掌握邮箱发送邮件功能
- Jquery 3D抽奖源码教程:初学者入门指南
- 实现Laravel的空邮件驱动程序扩展
- C语言算法大全:掌握经典技术精髓
- 在window与linux下部署SpringBoot Jar包的简易指南
- 深入浅出Pygame教程:打造Python游戏世界
- 解决OpenCV安装错误的opencv_python-3.4.1 whl文件
- TensorFlow MNIST实践项目:使用Tensorboard进行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