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负载识别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5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8 收藏 360KB PDF 举报
"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负载识别算法研究,主要关注在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中,如何通过分析负载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设计出有效的负载识别算法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优化控制。研究由黄卫、孙跃和苏玉刚在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进行,他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初级回路和次级回路参数变化的识别技术,针对阻性和阻感性负载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仿真进行了验证。 非接触电能传输(CPT)系统利用电磁感应耦合和电力电子技术来无线传输电能,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的供电,尤其是对安全性要求高的场景。当负载变化时,初级回路的谐振频率和次级回路的品质因数也会相应变化,这可能影响系统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因此,实时识别负载性质对系统的优化至关重要。 研究中,作者首先探讨了负载变化如何影响初级回路的谐振频率和阻抗性质,以及次级回路的品质因数。对于阻性负载,系统呈现纯电阻特性,而阻感性负载则包含电阻和电感成分,这两类负载将导致不同的电压、电流和相位差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的监测,可以推算出负载的等效阻抗,从而实现负载识别。 提出的算法流程包括检测导轨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位差,然后计算导轨支路的阻抗,最后通过阻抗与负载的关系确定负载的大小。这一过程通过Pspice电路仿真得到验证,证明了该算法在识别负载变化上的有效性。 这项研究为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实时监控和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对于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复杂负载条件下的识别策略,或者优化现有的识别算法以提升实时性,增强系统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