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 Linux下驱动与应用开发:嵌入式系统仿真第12讲

需积分: 0 2 下载量 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5 1 收藏 807KB PDF 举报
本节嵌入式系统仿真实验专注于第12讲,内容主要围绕Linux操作系统下的ARM环境下的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开发。课程已经进入尾声,实验涉及的课题是嵌入式系统原理课程的最后一部分。在Linux环境中,驱动程序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为硬件提供了高效且统一的接口,使得应用程序能够方便地与硬件设备交互。 首先,我们讨论了Linux设备驱动的分类,主要包括字符设备(如键盘、鼠标和串口)、块设备(如硬盘和Flash)、网络接口(如以太网)以及特定类型的设备(如音频设备)。系统调用和设备I/O之间的关系通过图1进行可视化展示,强调了它们在驱动程序开发中的作用。 在实验开始前,建议复习几个核心命令的使用,如insmod(加载模块)、rmmod(卸载模块)、lsmod(查看当前已加载模块)以及modprobe(动态加载模块)和modinfo(查询模块信息)。理解这些命令有助于开发者更好地管理驱动程序的加载和卸载过程。 接下来,以一个简单的字符设备驱动程序(ebbchar.c)为例来介绍开发流程。这个驱动程序由Derek Molloy编写,日期为2015年4月7日,版本为0.1。它支持Linux可加载内核模块(LKM)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并将映射到/dev/ebbchar路径,同时包含一个用户空间辅助程序,用于与LKM进行通信。 驱动程序开发的核心头文件包括<linux/init.h>(用于标记函数,如__init__和exit),<linux/module.h>(处理内核模块的基本头文件),<linux/device.h>(支持内核驱动模型的头文件),以及<linux/kernel.h>(定义类型、宏和函数)。 在这个实验中,学习者将实际动手创建一个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理解如何利用这些头文件和命令工具,实现设备的注册、初始化、操作和卸载等步骤。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嵌入式系统原理的理解,也是实践Linux内核编程和硬件交互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掌握基础的驱动程序开发技巧,为后续更复杂的嵌入式系统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