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用例图详解:系统、行为者与用例交互

需积分: 49 47 下载量 1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610KB PPT 举报
"本文主要介绍了用例和用例图在软件需求分析中的应用,强调了用例模型在捕捉用户需求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解析了用例图中的各种元素及其关系,包括系统、行为者、用例和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提到了用例的定义和特征,以及用例实例——脚本的概念。" 用例和用例图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工具,特别是在需求分析阶段,它们帮助清晰地描绘出系统应提供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如何与系统外部的用户或行为者相互作用。用例模型由一系列用例图组成,这些图共同描绘出系统功能的全面视图,使得开发者和用户能够对系统的预期行为达成一致。 用例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 系统:在图中通常用一个矩形表示,代表了正在被建模的系统或子系统。 2. 行为者(Actor):通常用小人图标表示,代表与系统交互的实际用户或外部系统。 3. 用例:用椭圆形表示,代表系统提供给行为者的具体功能或服务。 4. 关系:用连线表示,连接行为者和用例,表明行为者如何触发或参与用例。 用例的定义有多种角度,但核心都是关于系统如何响应行为者的操作,提供可感知的结果。用例不仅描述正常流程,还涵盖可能的异常情况和选择路径。用例的特征包括: - 完整性:用例应完整地描述一项功能,实现特定的用户目标。 - 用户可见性:用例代表用户可以直接看到和使用的功能。 - 启动与交互:由行为者启动,向行为者提供价值。 用例与行为者的关联是双向的,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交互。用例的实例,即脚本,是系统运行的具体场景。脚本可以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主要脚本描述常规流程,而次要脚本则涵盖了异常或选择路径。 例如,在自动售货机系统的用例图中,"购买饮料"是一个用例,而"张三购买矿泉水"和"李四购买可乐但可乐售罄"就是两个不同的脚本,分别展示了正常交易和异常处理的情况。 用例驱动的开发过程意味着整个软件设计和实现都将围绕这些用例进行,确保系统功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因此,准确、全面的用例描述对于软件的成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