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通用要求与扩展安全策略详解

需积分: 33 64 下载量 18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7 收藏 4.89MB PDF 举报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安全标准,它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升级和调整,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和新型应用的需求。以下是对这一标准的关键知识点的详细解析: 首先,等级保护对象的定义发生了变化,原称"信息系统"被扩展为"等级保护对象(网络和信息系统)",这包括了更为广泛的网络基础设施,如广电网、电信网、专用通信网络,以及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物联网、工业控制系统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 5.1 等级保护对象的范围扩大了,不仅涵盖传统的IT系统,还涵盖了新兴的网络技术和应用领域,如工业控制系统和物联网,体现了对新技术的包容性。 5.2 不同级别的安全保护能力也有所强化,等级保护2.0标准根据业务的重要性和敏感度,设置了多个等级,如一级、二级、三级到四级,每个级别都有特定的安全保护要求。其中,可信计算技术是新标准的一大亮点,无论是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还是重要数据处理,都要求进行可信验证,确保在各环节的安全性。例如,一级要求仅对关键部分进行可信验证,而四级则要求全程动态可信验证,并生成审计记录,以便于安全管理。 5.3 安全通用要求与安全扩展要求相结合。新标准采用了一个统一的分类框架,包括"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和"安全管理中心",形成三重防护体系,既满足通用的网络安全需求,又能针对新型应用提供扩展性的安全解决方案。 此外,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的名称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由《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改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并与《网络安全法》保持一致,以体现法律层面的强制性和一致性。 值得注意的是,原有的标准文件,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1999)、《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设计技术要求》、《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等,均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中,以适应新的安全挑战和标准发展趋势。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更加成熟,能够更好地保障各类网络系统的安全,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理解和遵循这一标准对于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