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系统校正:相位迟后-超前校正装置解析

需积分: 31 0 下载量 4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2 收藏 4.82MB PPT 举报
"该资源是关于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中相位迟后—超前校正装置的内容,涉及系统设计和校正问题,以及线性系统控制规律。讨论了通过加入可调整参数的校正装置来改变系统特性,以满足特定的性能指标,包括时域和频域特征。同时提到了频率特性法在系统校正中的应用,并给出了不同阶数系统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关系公式。"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是一种关键的技术,旨在改善系统性能,满足预设的性能指标。相位迟后—超前校正装置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校正方法,它的实现电路如描述中所示,通过设置适当的参数,可以使系统具有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数极点,从而优化系统的动态响应。 在系统设计和校正过程中,性能指标至关重要。这些指标可以分为时域和频域两类。时域性能指标通常关注系统的瞬态响应,比如上升时间、超调量、调节时间和稳定裕度等。当性能指标以这些形式给出时,通常会使用根轨迹法进行校正。另一方面,频域性能指标涉及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如增益裕度、相位裕度、谐振峰值、带宽和剪切频率等。如果性能指标是以这些频域特征量给出,那么通常会采用频率特性法进行校正。 频率特性法在现代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因为它可以直观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精度。例如,通过调整相位迟后—超前校正装置的参数,可以同时改善系统的相位和幅值特性,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相位超前部分有助于减少系统的超调,而相位迟后则有助于增加系统的稳定裕度。 在二阶系统中,谐振峰值、谐振频率、带宽频率、剪切频率和相角裕度等频域参数与系统的时域特性如超调量、调节时间有直接关系。对于高阶系统,同样存在类似的转换关系,如谐振峰值与超调量、调节时间等。这些公式可以帮助工程师在设计阶段预测和调整系统性能。 相位迟后—超前校正装置是通过改变系统的相位和幅值特性,以优化系统的动态性能,确保系统能够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结合时域和频域的性能指标,设计师可以灵活选择和设计校正装置,以实现最佳的控制系统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