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环境下的ARM与单片机串口通信实现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18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5 1 收藏 383KB PDF 举报
"Linux下ARM和单片机的串口通信设计" 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Linux环境下实现ARM处理器(以s3c2440为例)与C8051Fxxx系列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串口通信在数据采集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简单且可靠的接口,允许上下位机之间交换数据。 首先,硬件连接部分,s3c2440和C8051Fxxx都工作在3.3V电压,因此它们之间的串口通信无需额外的电平转换。基本的串口连接方式是通过TXD、RXD和GND三根线,遵循交叉连接原则,即s3c2440的TXD连接到C8051Fxxx的RXD,反之亦然。 在Linux环境下,串口被抽象为文件系统的一部分,位于"/dev"目录下的设备文件如"/dev/ttySAC1"代表串口1。通过标准的文件操作函数,开发者可以轻松地对串口进行读写。Linux内核为每个设备分配一个文件描述符,它是一个非负整数,用于标识设备文件。 在编程实现串口通信时,关键在于配置串口参数。这包括设置波特率、数据位(通常为8位)、停止位(1或2位)以及校验位(无、奇偶校验等)。这些参数封装在Linux的`termios`结构体中。使用`tcgetattr()`函数获取当前串口设置,修改后使用`tcsetattr()`函数设置新的参数。例如,设置波特率为9600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c struct termios options; cfsetispeed(&options, B9600); cfsetospeed(&options, B9600); ``` 此外,还需要设置串口的工作模式,如是否开启硬件流控(RTS/CTS)或软件流控(XON/XOFF),以及输入输出的缓冲区大小。这些设置同样通过`termios`结构体完成。 在配置好串口参数后,可以使用`open()`函数打开设备文件,接着`read()`和`write()`函数用于读写串口数据。当通信完成后,记得使用`close()`函数关闭串口,释放资源。 整个串口通信程序流程大致包括初始化串口、设置通信参数、打开串口、发送或接收数据,最后关闭串口。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s3c2440和C8051Fxxx,也适应于其他Linux ARM平台和单片机之间的串口通信。 Linux为ARM处理器提供了方便的串口通信接口,简化了底层硬件操作,使得开发者可以更加专注于上层应用程序的开发,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嵌入式系统设计者而言,掌握这种通信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实现设备间通信的常用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