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书《编译原理》第二版电子版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需积分: 0 64 下载量 1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21 1 收藏 12.26MB PDF 举报
"Compilers.Principles.Techniques.And.Tools(2nd).pdf" 是一本关于编译原理的经典著作,由Alfred V. Aho、Monica S. Lam、Ravi Sethi和Jeffrey D. Ullman合著,第二版。这本书在编译器设计领域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广泛被世界各地的大学和专业人士使用。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核心领域,主要研究如何将高级编程语言转换为机器可执行的低级代码。本书详细介绍了编译器的构造过程,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代码生成等关键步骤。以下是该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1. 词法分析:这是编译器的第一步,它将源代码分解成一个个称为“标记”(tokens)的最小单位,这些标记是语言的词汇元素,如关键字、标识符、运算符和常量。 2. 语法分析:基于词法分析的结果,编译器通过解析源代码的结构来构建抽象语法树(AST)。这一步涉及上下文无关文法(CFG)和推导规则,确保程序符合语言的语法规则。 3. 语义分析:此阶段检查程序的逻辑意义,确保其符合编程语言的语义规则。这可能包括类型检查、作用域分析、常量折叠和求值等。 4. 中间代码生成:编译器可能会生成一种中间表示(IR),如三地址码或四元式,以便进行优化和目标独立处理。 5. 代码优化:在生成机器代码之前,编译器可能对中间代码进行各种优化,如删除冗余代码、常量折叠、循环展开等,以提高程序运行效率。 6. 代码生成:最后,编译器将优化后的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机器的指令集,生成可执行文件。 7. 运行时系统:编译器通常还需要设计和实现运行时系统,包括内存管理、异常处理、垃圾回收等机制,以支持编译后程序的执行。 8. 编译器设计原则:书中也涵盖了编译器设计的一般原则,如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解析策略、递归下降解析、LR和LL解析技术,以及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技术。 9. 实用工具:除了理论知识,本书还讨论了一些实际工具,如编译器构造工具包(如Yacc和Lex)以及静态分析工具,帮助读者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这本编译原理的第二版可能还包括了更新的技术、新的优化方法以及对现代编程语言特性的处理,使读者能够跟上编译器领域的最新发展。对于计算机科学的学生和专业软件开发者来说,这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