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注入:形成浅结的挑战与方法探讨

需积分: 44 2 下载量 16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1 收藏 4.93MB PPT 举报
离子注入是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中一项重要的工艺,它主要用于调整半导体材料的掺杂特性,以优化晶体管性能。在第六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离子注入的其它应用,特别是针对MOS晶体管的浅结形成。 浅结的形成对于抑制穿通电流和减少短沟效应至关重要,这要求减小源/漏结的结深。然而,实现浅结并非易事,因为这涉及到精细的掺杂控制。首先,分子注入方法被采用,通过将目标元素的原子或带有该元素的分子进行离解并转变为带电离子,然后在强电场的推动下注入到半导体材料的表面,从而改变其物理或化学性质。 为了形成浅结,可以采取降低注入离子的能量策略,这样可以减少离子在靶材内部的运动深度,进而控制结深。此外,预非晶化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预先使材料局部变为非晶态,再进行离子注入,可以进一步减少掺杂层的晶格结构影响。 离子注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射程,即离子在靶材中的行进距离。射程的分布由平均投影射程Rp、标准偏差Rp以及横向标准偏差R等参数描述。LSS理论,即Lindhard-Scharff-Schiott理论,为理解非晶靶中离子射程分布提供了理论基础,它指出离子在靶内的能量损失主要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 尽管离子注入具有诸多优点,如精确的掺杂控制、不受固溶度限制、可在低温下进行等,但也存在缺点,如可能导致缺陷和非晶化现象,需要通过高温退火进行修复。此外,离子注入设备相对复杂且成本较高,且存在高压和可能的有毒气体风险。这些因素都对离子注入工艺的选择和优化提出了挑战。 离子注入技术在集成电路制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精细调控离子的种类、能量和注入方式,可以显著提升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但同时也需权衡工艺的复杂性和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