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转发技术详解:从链路层到网络层

需积分: 13 3 下载量 19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4 收藏 1.08MB PPT 举报
"链路层处理-IP转发技术基础与实践-华为" 本文将深入探讨IP转发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实践,主要涉及TCP/IP协议栈中的链路层处理,以及在华为设备上的实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TCP/IP的基本概念,包括协议栈的层次结构和各个层次的作用。 TCP/IP协议栈由四层组成: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链路层是网络通信的第一层,负责在物理链路上接收和发送数据帧。以太网、PPP(点对点协议)和X.25等是常见的链路层协议。IP协议位于网络层,是整个TCP/IP协议栈的核心,它提供全球统一的IP地址,使得不同网络间的通信成为可能。 在数据接收方面,当数据帧到达设备时,会调用挂在接口(IFNET)上的`if_pfLinkReceived`函数。这个函数会解析数据帧,去除链路层的封装,然后根据承载的上层协议(如IP、ARP等)将其放入相应的队列。例如,对于以太网数据帧,会调用`ETHARP_EtherInput()`处理;而对于PPP协议,会调用`PPP_Shell_ISLInput()`。 在数据发送时,使用`if_pfOutput`函数,该函数会根据报文的协议类型添加相应的链路层帧头,并根据下一跳IP地址解析出目的MAC地址,或者通过转发表获取邻接表信息。以太网的发送过程会调用`ETHARP_EtherOutput()`,而PPP则会调用`PPP_Shell_NiOutput()`。 IP转发是路由器的关键功能,它涉及到IP数据包在不同网络间的路由选择。在华为设备中,转发流程通常包括路由查找、报文封装和发送等步骤。路由器会基于路由表决定数据包的转发路径,然后根据目标网络的地址类型(如A类、B类、C类等)和子网掩码来确定具体的转发策略。 IP地址由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组成,通常用点分十进制表示。地址类型包括A、B、C、D和E类,其中A、B、C类地址用于标识网络和主机,D类用于多播,E类保留用于未来使用。此外,还有特殊的IP地址,如环回地址(127.0.0.1)、网络地址(如172.16.0.0/16的网络地址为172.16.0.0)和广播地址(如172.16.0.0/16的广播地址为172.16.255.255)。 在没有子网划分的情况下,如B类地址172.16.0.0使用255.255.0.0作为掩码,意味着整个网段不分任何子网,所有主机地址都在同一网段内。 无子网编址虽然简单,但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管理和效率问题凸显,因此引入了子网掩码和子网划分,以便更精细地管理网络资源。 IP转发技术涉及到链路层的数据帧处理、网络层的IP包转发决策以及具体协议的实现。在华为设备中,这些功能通过调用特定的处理函数来实现,确保了数据在网络中的高效、准确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