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交换网络原理与ICMP报文格式解析

需积分: 15 3 下载量 11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5.12MB PPT 举报
"该资源是东北大学计算机研究生复试的网络资料,主要讲解了ICMP报文格式以及网络技术基础,包括网络发展、协议与体系结构、网络分类,并深入介绍了分组交换的概念、特点和组成。"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在IP网络中报告错误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的信息。在ICMP报文格式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字段: 1. 类型:定义了ICMP报文的类别,例如回显请求或回应、目标不可达、超时等。每个类型代表一种特定的ICMP事件。 2. 代码:进一步细化类型,针对每种类型,可能有多个不同的代码值,用来区分同一类型下的不同情况。 3. 检查和:用于校验数据的完整性,通常由发送方计算并由接收方验证。 4. 长度可变部分:这部分的长度根据ICMP报文的类型而变化,包含了具体的数据或参数,如回显请求中的数据字段。 网络技术基础部分涵盖了网络的发展历程、协议与体系结构的概念以及网络的分类。协议是网络通信的规则,如TCP/IP协议族就是一套通用的网络通信标准。体系结构则是指网络组件如何相互作用以实现通信,如OSI模型分为七层,描述了数据在网络中从源到目的地传输的过程。 在早期网络发展中,经历了从集中器到分组交换的转变。集中器主要用于低速线路和高速线路的连接,而FEP(FrontEnd Processor)承担了通信任务,相当于现代计算机网络中的网卡。传统的电路交换方式在处理计算机数据传输时存在资源浪费、不灵活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分组交换应运而生,1966年提出了分组交换的概念,1969年ARPANET的实施标志着其实际应用的开始。 分组交换的基本思想是将大的数据报文拆分成较小的分组(或包),每个分组包含一个首部和数据部分。首部携带了描述和控制信息,如源和目的地址、序列号等。这种分组方式允许在网络中动态分配带宽,提高效率;分组可以独立传输,增加了灵活性;并且,由于无需预先建立连接,通信响应速度得以提升。 分组交换网络由结点交换机和主机组成,分组在各个结点之间通过交换机进行转发。这种方式的优点包括高效利用链路、独立处理数据分发的智能结点、快速响应以及容错性,因为即使某个结点或链路故障,其他分组仍能正常传输。 这份网络资料深入浅出地介绍了ICMP报文格式以及网络技术的核心概念,对于理解和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