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航道船舶交通流理论应用探讨与参数分析

1 下载量 17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238KB PDF 举报
内河航道中交通流理论应用初探深入探讨了在内河航道快速发展背景下,船舶交通流理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作者徐婷婷,来自河海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系,她的研究试图借鉴道路交通流理论,对内河船舶交通流进行独特的视角分析。 首先,文章强调了船舶流量、船舶交通密度和行程速度作为船舶交通流理论中的关键参数。这三个参数直接反映了航道的繁忙程度和船舶运行效率,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理解和优化航道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建立和分析这些参数的经验公式,作者希望能够为内河船舶的运行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交通流理论部分详述了该领域的基础概念和历史发展。自20世纪30年代的泊松分布应用,到50年代的交通跟驰模型、1955年的LWR模型,再到70年代的Payne模型和气体动力论模型,展示了交通流理论的不断演进。这些模型从泊松分布的微观层面,到LWR的流体力学描述,再到NS和BML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尺度分析方法。 作者指出,每种模型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宏观的流体力学模型便于理解整体趋势,而微观的跟驰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则能够揭示个体行为对交通流的影响。这些模型的结合使用,有助于更全面地预测和控制内河航道的交通流量,减少拥堵和事故风险。 这篇首发论文旨在探索如何将先进的交通流理论应用于内河航道,以提升航道管理效率和航行安全。通过结合不同层次的模型,文章为未来内河航道的规划设计和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