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黄海辐射沙洲潮汐水流挟沙能力定量研究

0 下载量 2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679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辐射沙洲潮汐水道水流挟沙能力的深入分析。作者陈冰和冯卫兵基于南黄海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中的12个站位,采集了连续两个潮周期的潮流和含沙量实测数据。他们运用了比较分析法和枚举法,对不同水道中水流的挟沙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 文章首先强调了辐射沙洲地区由于粉砂和淤泥的存在,以及潮流和波浪的作用,使得泥沙悬浮和迁移过程复杂,因此理解水流挟沙能力对于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水流挟沙能力被定义为在特定水流条件和边界影响下,单位水体所能携带和输送的泥沙量,它是河床演变分析和浅海潮流泥沙模型计算的关键参数。 作者详细介绍了测量站点的布局,涵盖了从赣榆县绣针河口到长江口的广阔区域,共设置了24个测验站,收集了包括流速、流向、悬移质含沙量、颗粒组成以及风向风速等全面的潮汐数据。研究时段选择在2006年8月的大潮和小潮期间,尽管现场条件复杂,如大风浪、高潮差和沙滩易变,导致后勤补给和人员调度困难,但作者依然尽力获取了宝贵的数据。 通过分析涨潮和落潮两个阶段,作者成功地为江苏辐射沙洲海域的不同潮汐水道拟合出了对应的挟沙能力公式,给出了涨潮和落潮时水流挟沙能力的经验性关系式。这对于理解和预测河床冲淤演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此外,文中提到了含沙量与挟沙能力之间的关系,指出它们并不总是相等,可能会出现过饱和或非饱和的情况,这可以通过窦国仁的悬沙输送方程式进行描述。然而,由于测量条件的限制,某些站位的测量未能按计划完成,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这篇文章提供了辐射沙洲潮汐水道水流挟沙能力的定量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该地区泥沙动力学行为,以及应用于河床演变预测和管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