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合金拉伸变形研究:表面褶皱与晶粒变化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5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3.19MB PDF 举报
"多晶体钛拉伸变形表面褶皱的形成及晶粒变形 (2004年)" 这篇2004年的论文主要探讨了多晶体钛在拉伸塑性变形过程中,其表面褶皱的演变规律以及单个晶粒内部的变形机制。研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实验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和测量,提供了关于金属材料变形微观特征的详细见解。 首先,研究发现,随着应变量(即材料的形变程度)的增加,多晶体钛的表面褶皱也随之增大。这表明在拉伸过程中,材料表面的不规则性随着塑性变形的加深而变得更加显著。然而,有趣的是,尽管褶皱的尺寸增大,但褶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却保持稳定,不受变形过程的影响。这意味着表面形态的改变主要是局部的,而不是全局性的。 其次,论文指出,在应变量接近0.1时,单个晶粒内部开始出现孪晶的形成。孪晶是金属晶体中一种常见的变形方式,它通过产生新的滑移面来分散应力,从而导致材料表面产生新的凹凸。然而,这些孪晶的形成并未显著改变整体表面褶皱的相对位置关系。这表明孪晶虽然影响了局部的表面粗糙度,但对宏观的表面形态影响有限。 进一步,研究还分析了表面平均粗糙度和表面最大高低差的变化趋势。两者均随着应变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尤其是在应变量达到0.1左右时,由于孪晶的大量形成,使得表面粗糙度有明显提升。这说明孪晶的活动对提高材料表面的粗糙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可能影响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以及后续的加工或涂层工艺。 关键词涉及到多晶体铁、拉伸变形、表面形态、滑移、孪晶以及原子力显微镜。这些关键词反映了研究的核心内容,即通过对多晶体金属在拉伸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的深入理解,揭示材料变形的内在机理,并利用高精度的AFM技术获取详细的数据支持。 该论文对多晶体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表面形态变化及晶粒内部的孪晶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理解和改善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项工作对于材料科学、金属加工工程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