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DATA流程:模式识别的关键步骤与特征工程

需积分: 32 34 下载量 16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4 收藏 16.17MB PPT 举报
ISODATA流程是一种经典的无监督学习算法,用于模式识别领域,尤其是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中广泛应用。该流程的核心步骤围绕着数据的处理和分类进行。 首先,信息获取是整个流程的基础,它涉及将非电信息(如病理切片、语音、文本和图像)转换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电信号形式。例如,语音信号通过话筒转化为电压或电流波形,图像则通过摄像机转换为像素矩阵,每个像素代表物体表面的光强或颜色信息。这一阶段主要依赖于各类传感器,它们实现了信息的捕获和不同媒介间的转换。 预处理是关键步骤,旨在清理和增强数据质量。它涉及到去除噪声、提高信号的清晰度,以及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或滤波,确保后续分析的准确性。针对特定问题,预处理可能包括图像分割(如车牌识别中的字符定位)、降噪、或者对文本进行清洗和标准化。 特征选择和提取环节则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更有意义、易于处理的形式。这通常涉及选取最能体现样本特征的属性,例如在图像中可能是形状、纹理、颜色或灰度值。目标是创建一个特征向量,使得相似样本在特征空间中靠近,而不同类别的样本间有较大差异,便于后续的分类。 ISODATA流程的算法流程具体如下: 1. 输入样本数据:开始时,系统接收一组未经标记的数据,并设定控制参数如迭代次数(Nc)、初始类中心(zj)等。 2. 设置控制参数:定义如邻域阈值(nj)、聚类阈值(θn)、相似性度量(D)、惩罚因子(λ)、最大迭代次数(L)等参数,这些参数对算法性能至关重要。 3. 合并判决:比较样本与当前类中心的距离,如果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样本归入最近的类别,否则合并当前类与其他类。 4. 聚类决策:对于每个样本,计算其与所有类中心的距离,将其分配到距离最近的那个类。 5. 更新参数:根据已分类的结果,计算新的类心、类内平均距离(dj)和总类内平均距离(d),作为下一轮迭代的基础。 6. 重复直至收敛:不断迭代上述步骤,直到满足停止条件(如达到最大迭代次数或类中心不再改变),最终得到最优的聚类结果。 通过ISODATA流程,数据被逐步细分,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类别,这对于许多实际应用如图像分类、文本挖掘、生物信息学中的特征分析等领域非常有价值。然而,由于其属于硬分界面方法,对于复杂的高维数据集和非凸形状的簇,可能会遇到挑战,此时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更先进的聚类算法来优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