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电磁兼容性挑战与仿真技术研究

需积分: 41 14 下载量 2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7 收藏 4.4MB PDF 举报
"汽车电磁兼容研究的现状-分布式事务" 汽车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是指在同一电磁环境中,各个电子或电气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且互不影响的状态。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电磁兼容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汽车工业中,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如纯电动、燃料电池(FCV)、混合动力(HEV)车辆,都面临着电磁兼容的挑战。 在汽车内部,由于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如循迹控制系统(TC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的集成,使得有限的空间内电磁环境变得复杂。新能源汽车中,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DC/AC转换器、电动机和高压电缆等设备的增加,显著提升了电磁噪声发射水平,这不仅影响到汽车内部设备的正常工作,也可能干扰到外界的电磁环境。 电磁兼容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备不受环境中其他设备的影响,保持正常功能;二是设备自身的工作不会对环境中的其他设备造成干扰。这需要对汽车的整个动力系统进行深入的电磁兼容设计,确保各个子系统间的协调运作。 目前,电磁兼容性的评估主要依赖于实验室的实测,但这通常成本高昂且耗时。因此,软件仿真设计在早期阶段预测和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显得至关重要,可以降低设计成本,缩短开发周期。论文结合吉林省科技厅项目,运用仿真技术研究汽车电磁兼容,采用系统学方法和等效原则构建模型,以简化复杂的系统分析。 协同学理论为解决汽车这种复杂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提供了新视角。通过识别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子系统,可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简单有效的数学模型。这种方法允许研究人员从整体上理解系统的演变行为,优化设计策略,拓宽电磁兼容理论的应用范围。 在增程式电动汽车中,通过对慢驰豫参量的分析,可以确定影响系统整体特性的关键因素。基于计算电磁学,建立增程式汽车的电磁系统模型,并对子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更好的电磁兼容性能。 汽车电磁兼容的研究不仅要应对汽车内部的电磁干扰,还要考虑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背景下,电磁环境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剧。通过仿真技术、系统学方法和协同学原理的应用,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汽车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