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过程控制(SPC)- 控制图选择指南

需积分: 0 2 下载量 4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4 收藏 1.12MB PPT 举报
该资源主要介绍了控制图在统计过程控制(SPC)中的应用,包括控制图的起源、发展、目的以及不同类型控制图的选择和适用情况。文件以PPT的形式呈现,适用于质量管理和工业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实践。 1. 控制图的起源与发展: - 控制图起源于1924年,由美国质量管理大师W.A. Shewhart博士发明,用于监控和改进制造过程的质量。 - 1931年,Shewhart博士发表了关于质量控制的重要著作,随后在1941年至1942年间,控制图被纳入美国标准。 - 控制图在英国和日本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1950年代,W.E. Deming博士将SPC引入日本,并推动了其在工业界的应用。 2. SPC的目的: - SPC旨在通过实时监控过程,预防而非检测错误,减少浪费。 - 过程控制是SPC的核心,强调在制造过程中确保产品的质量,而不是事后检查。 - 预防性策略优于探测性策略,因为它可以避免因不合格产品产生的额外成本。 3. 控制图的类型与选择: - 控制图根据数据的性质分为计数值控制图(如"C"图,"np"图,"p"图)和计量值控制图(如"X-R"图,"X-Rm"图,"X-S"图)。 - 计数值控制图处理不良数或缺陷数,而计量值控制图处理连续的测量数据。 - 选择控制图时需考虑样本大小("n"),是否需要考虑单位大小,以及CL(中心线)的性质等因素。 4. 控制图的应用: - "u"图适用于每单位缺陷数的监控。 - "c"图用于监测单位中的缺陷总数。 - "np"图适用于固定样本大小下的不良品率监控。 - "p"图关注的是样本中不良品的比例。 - "X-R"、"X-Rm"和"X-S"图则用于监控连续变量的分布和稳定性,其中"R"代表范围,"m"表示移动极差,"S"表示标准偏差。 通过理解这些控制图的特性和应用场景,企业能够有效地实施SPC,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确保产品始终符合预设的质量标准。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控制图对于实现过程的持续改进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