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概要:词法分析至目标代码生成

需积分: 5 2 下载量 13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6 收藏 18KB DOCX 举报
"该文档是关于《编译原理》第三版的部分知识点整理,涵盖了编译程序的基本概念、工作过程和结构,以及高级语言的语法描述。"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研究如何将高级编程语言转换为机器可以直接执行的低级语言。在编译过程中,涉及五个主要阶段: 1. **词法分析**:此阶段将源代码分解为一个个有意义的单元,称为单词符号或Token,通常由词法分析器完成。 2. **语法分析**:接着,语法分析器对这些单词符号进行解析,依据语法规则构建抽象语法树(AST),确保源程序的语法结构正确。 3. **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生成**:在这一阶段,编译器会理解程序的含义,并生成中间代码,如三地址码或四元式,这是一种与特定机器无关的表示形式。 4. **优化**:优化器会对中间代码进行改进,以提高生成的目标代码的效率,比如删除冗余计算,改进数据流和控制流等。 5. **目标代码生成**:最后,目标代码生成器将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机器的指令集,形成可执行文件。 编译程序还包括两个额外的重要组件: - **表格管理**:主要是符号表的维护,记录源程序中各个标识符的属性,如变量类型、作用域等。 - **出错处理**:当源程序有错误时,编译器需能检测并报告错误,区分语法错误和语义错误,帮助程序员定位和修复问题。 为了提高编译程序的可移植性,通常将其划分为前端和后端。前端处理源语言特性和生成中间代码,而后端关注目标机器的特性,生成目标代码。这样,只要中间代码保持一致,编译器就能适应不同的源语言和目标平台。 高级语言的语法描述通常通过文法来完成,例如上下文无关文法,其中每个产生式的左侧只有一个非终结符。高级语言种类繁多,包括强制式语言(过程式语言)、应用式语言、基于规则的语言和面向对象的语言,如Pascal,它支持子程序嵌套定义。常见的数据类型包括数值、逻辑、字符和指针类型。 在设计编译器时,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编译器的性能、效率和可移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