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中北部石炭-二叠纪煤系构造演化与能源矿产影响

需积分: 3 0 下载量 12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1.07MB PDF 举报
本文探讨了沁水盆地中北部石炭-二叠纪时期的煤系构造演化特征,这一地区是煤炭和煤层气的重要分布区域,但长期以来对其构造演化和矿产资源潜力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者通过对聚煤期古构造和沉积环境的深入分析,以及构造应力场和沉降历史的恢复,揭示了该区域晚古生代煤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受到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 在石炭-二叠纪时期,北东向的沉积坳陷主导了当前盆地的地质格局,反映出一个从海陆过渡相逐渐转变为陆相的沉积环境。印支期(约250-280百万年前),沁水盆地经历了快速的沉降,伴随着深部的变质作用,形成了富含气体的煤系。随后在燕山期(约1.4-1.9亿年前),盆地遭受强烈的挤压,导致北东向主体向斜的形成,同时煤系地层经历抬升。在这个过程中,岩浆活动增强了煤的热解作用,提高了煤的煤化程度,但向斜两侧的煤和煤系气由于构造变动而遭受剥蚀和散失。 进入喜马拉雅期(约6500万年前),盆地进一步受到拉张力的作用,特别是在西北部,大规模的裂陷和众多正断层发育,这导致煤系气的部分逸散。然而,总体上,这些构造活动使得煤系气在研究区的中东部聚集,形成了一定的富集带。 本文通过细致的地质研究,揭示了沁水盆地中北部石炭-二叠纪煤系的形成与构造演化历程,这对于理解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勘探策略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这些构造演化特征有助于优化未来的开采计划,并为煤炭和煤层气的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包括:石炭-二叠纪煤系、构造演化、沉积坳陷、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沁水盆地中北部、煤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