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笔记:聚类数选择与K-均值算法

需积分: 18 63 下载量 6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8 收藏 8.1MB PDF 举报
"选择聚类数-海伦司招股书概览:年轻人的小酒馆,奔赴百城千店"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机器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选择聚类数,特别是在K-均值算法中的应用。K-均值是一种常见的无监督学习算法,用于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不同的类别或簇。选择合适的聚类数对于获得有意义的聚类结果至关重要。 在描述中提到的"肘部法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来确定最佳的聚类数。肘部法则的操作步骤大致如下: 1. 应用K-均值算法,逐渐增加聚类的数量K。 2. 记录每次增加一个聚类后的总误差平方和(SSE,Sum of Squared Errors)。这个值表示所有数据点到其所属簇中心的距离平方之和。 3. 绘制SSE与K的关系图。 4. 在SSE随K增长的曲线中找到"肘部",即曲线从快速下降转为平缓下降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通常对应于增加聚类带来的减少的误差平方和不再显著的点。 选择聚类数时,除了肘部法则,还有其他方法,例如: - **轮廓系数**:评估簇内部紧密度和簇间距离的指标,理想情况下,值接近1表示簇好,接近-1表示簇差,0表示边界。选择使所有样本的轮廓系数平均值最大的K值。 - **Davies-Bouldin指数** 和 **Calinski-Harabasz指数**:都是通过比较簇间的距离和簇内的变异性来评估聚类质量,选择使得这些指数最小的K值。 在机器学习课程中,还会涵盖其他聚类算法,如层次聚类(包括凝聚型和分裂型)、DBSCAN(基于密度的聚类)、谱聚类等。这些算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场景。例如,层次聚类可以形成树状结构,便于理解数据的层级关系,而DBSCAN则适合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聚类数并不总是有明确的最佳答案,通常需要结合业务背景、领域知识和实验验证。在斯坦福大学的机器学习课程中,吴恩达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些概念,并通过实例和案例研究帮助学生掌握机器学习的核心技术和实践应用。 选择聚类数是机器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决策步骤,涉及到数据的理解、模型的解释性和预测效果。通过对各种方法的比较和尝试,可以找到最符合问题需求的聚类数量。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是关键,而肘部法则等直观工具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