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启动流程:内存设置、串口初始化与机器类型检测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0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5 收藏 199KB PDF 举报
Linux内核文档中的"ARM-启动1"主要介绍了在ARM架构下Linux系统的启动过程。该文档详细解释了启动过程中几个关键步骤: 1. 设置和初始化RAM: 引导装载程序首先需要确保RAM被正确配置和初始化,因为这将作为系统的重要存储空间,用来存放启动时的参数和内核映像。不同的引导装载程序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可能是自动检测可用RAM区域,或者根据硬件配置进行特定的初始化。 2. 初始化一个串口: 在启动早期,串行端口(通常是UART)的初始化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提供了与外部世界的通信通道,通常用于显示启动信息和接收命令。这一步对于调试和控制启动流程至关重要。 3. 检测机器类型: 通过检测机器类型(machinetype),引导装载程序能够识别硬件的具体型号,从而针对不同类型的硬件配置进行定制化的启动设置。这包括CPU架构、内存大小、外设等信息,有助于后续的内核加载和系统初始化。 4. 设置启动数据: 这个阶段涉及到设置包括内核标签列表(taggedlist)在内的启动参数。内核标签列表包含了引导装载程序选择要加载的特定内核版本或配置,以及可能的加载选项。此外,设备树(Device Tree)也是在这个阶段设置的,它定义了硬件设备的配置和连接关系,为内核提供硬件抽象。 5. 调用内核映像: 最终,引导装载程序会调用Linux内核映像,将控制权传递给内核,让它接管系统的管理和操作。内核映像是编译后的Linux核心代码,包含了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和驱动程序。 总结来说,Linux在ARM架构下的启动过程涉及了内存管理、通信接口设置、硬件识别、参数配置和核心代码加载等步骤,这些步骤紧密配合,确保了系统的稳定启动和后续操作。理解并掌握这些细节对于在ARM平台上进行Linux开发和维护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