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机的革命性突破与工作原理解析

需积分: 18 0 下载量 18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4 收藏 281KB PPT 举报
"螺旋CT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医学成像中的发展历史" 螺旋CT机,全称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了从头部扫描到全身扫描,再到螺旋CT的重大技术进步。这项技术由Housefield在1969年提出,并在1972年的英国放射学会学术会议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放射诊断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创新。随后,CT技术不断迭代,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再到1985年的超速CT和心血管CT,以及1989年问世的螺旋CT,后者在设计和功能上都对传统CT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螺旋CT的工作原理与常规CT有所不同。在常规CT中,X射线发生器和探测器围绕患者做圆周运动,同时患者床沿轴向移动,每次扫描收集一个层面的数据。然而,螺旋CT则在X射线球管和探测器连续旋转的同时,患者床以恒定速度匀速前进,形成螺旋路径。这样,可以在一次连续的旋转过程中获取多个层面的数据,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和图像连续性。 螺旋CT的重要组件之一是滑环技术。滑环允许X射线发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连续旋转,而无需中断电源和数据传输。滑环内部有电刷和碳环,确保电流和数据在旋转时连续稳定地传输,使得CT机可以连续扫描,生成无间断的图像序列。 在CT图像处理中,像素和体素是两个关键概念。像素是图像的基本单元,决定了图像的分辨率;体素则是CT图像在三维空间中的基本单位,每个体素对应一个特定的体积,包含该体积内所有组织的平均CT值。CT值(Hounsfield Unit, HU)反映了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组织的CT值不同,从而在图像上形成对比,帮助医生识别各种解剖结构和病变。 螺旋CT机通过其独特的扫描方式和滑环技术,显著提高了医学成像的速度和质量,使得实时动态成像和更复杂的诊断成为可能。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CT技术在精确医疗、疾病早期发现和治疗计划制定等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