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源代码分析:哈希表实现与扩展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4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5 收藏 764KB PDF 举报
"Redis源代码分析(上)1" 在Redis中,哈希表(hash table)是核心数据结构之一,用于实现键值对(Key-Value)存储以及内部数据结构和命令函数映射。Redis选择了哈希表作为基础,虽然牺牲了范围查询等功能,但通过高效的哈希函数实现了快速查询,同时代码实现简洁。哈希表的实现主要集中在`src/dict.c`和`src/dict.h`两个文件中。 `dict`结构体是Redis中的哈希表主体,它包含了两个`dictht`(哈希表)结构,这是为了rehash过程中平滑迁移数据。`dictht`是一个中间数据结构,它的`buckets`数组存储了哈希后的键值对。当rehash发生时,可以逐步将旧哈希表的数据迁移到新哈希表,避免在高负载期间进行大量一次性操作。 哈希函数计算键的哈希值,然后与`sizemask`进行位与运算,得到的索引用于定位`buckets`数组中的`dictEntry`。`dictEntry`包含键值对和一个`next`指针,用于处理哈希冲突时形成链表。查询操作可能需要遍历链表,因此时间复杂度为O(N),而插入操作由于总是插入链表头部,其时间复杂度为O(1)。 哈希表的`used`字段记录了已插入键的总数,即`dictEntry`的数量。当键不断增加,如果不改变`buckets`大小,每个桶的链表会变长,查找和删除的效率会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dis定义了一个阈值`dict_force_resize_ratio`(默认为5),当`used/size`超过这个比例时,系统会触发`expand`和`rehash`操作,扩大哈希表的大小,以保持良好的性能。 在rehash过程中,Redis会逐步将旧哈希表中的键值对转移到新哈希表,这样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服务的情况下完成数据迁移。随着Redis的发展,源代码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内部机制,提升优化和调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