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共享链表:创建与删除操作

2 下载量 14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5 1 收藏 26KB DOC 举报
"这篇文档主要介绍了共享链表的概念和实现,包括如何创建、添加节点、删除节点以及遍历链表。共享链表是数据结构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将数据域与指针域分离,有助于更有效地管理和共享资源。文中通过C语言代码展示了如何操作共享链表,并提供了示例来演示其工作原理。" 共享链表是一种数据结构,它与传统的单链表或双链表不同,因为它将数据存储和指针管理分离开来。在共享链表中,每个节点包含两个索引(index1 和 index2)以及一个数据域。这种设计允许更灵活的数据组织和访问,特别是在需要多处引用同一数据的情况下。 文章首先定义了两个结构体,`nodelist` 和 `node`。`nodelist` 结构体包含两个整型索引(indext1 和 indext2)以及一个整型数据域。`node` 结构体则包含两个指向 `node` 类型的指针(indext1 和 indext2)以及一个 `nodelist` 类型的成员,这使得每个节点能够同时维护两个指针域。 接着,文章定义了一个全局指针 `head` 和 `head_s`,分别用于存储链表的首节点。`init()` 函数用于初始化链表的第一个节点,并分配内存空间。在这个过程中,链表的指针域被初始化,以便后续的插入操作。 `add()` 函数实现了向链表中添加新节点的功能。它接受三个参数,分别是新节点的 index1、index2 和数据值。函数内部会创建一个新的节点,并将其插入到链表中适当的位置。 `delete()` 函数负责删除具有特定 index2 的节点。由于没有提供具体的删除逻辑,这个函数可能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修改,例如考虑处理当删除节点导致的链表断开问题。 `link_print()` 函数用于遍历链表并打印所有节点的 index1 和 index2 值。它使用两个独立的循环,分别遍历 index1 链和 index2 链,确保了所有节点都被正确地打印出来。 在 `main()` 函数中,可以看到共享链表的创建和操作过程。首先调用 `init()` 初始化链表,然后通过多次调用 `add()` 添加节点,最后调用 `link_print()` 打印链表内容,并在删除一个节点后再次打印链表,以展示删除操作的效果。 这篇文档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共享链表实现,通过代码实例展示了如何创建、添加、删除节点以及遍历链表。理解这些基本操作对于学习和应用共享链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