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GA的以太网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需积分: 10 5 下载量 1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6 收藏 497KB PDF 举报
"以太网控制器的设计.pdf" 这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以太网控制器的设计,作者是王立炜和张刚,他们基于802.3协议的研究,利用数字系统设计技术,提出了一种以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为基础的以太网控制器设计方案。在设计过程中,他们强调了模块化设计方法和各模块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同时实现了半双工和全双工模式下的数据传输,以及对物理层芯片的读写访问。设计语言采用的是VHDL(VHSIC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超高速集成电路硬件描述语言),并在Xilinx的XUP Virtex-II Pro开发板上进行了验证。 以太网作为最常见的局域网通信协议标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了解决网络拥堵问题的关键技术。最初,以太网采用的是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协议,运行速度为10Mbps,支持同轴电缆和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然而,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FPGA的性能不断提升,其并行处理能力和灵活性使得它在电子系统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论文详细阐述了以太网的工作原理,特别是在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七层模型中的定位。以太网覆盖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进一步划分为LLC(Logical Link Control,逻辑链路控制)和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两部分。LLC负责识别和封装网络层协议,而MAC则管理设备之间的访问控制,确保数据在共享介质上的有效传输。 以太网参考模型与OSI模型有所不同,它专注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特别是MAC子层,这是以太网控制器的核心部分。MAC子层处理帧的形成、地址解析、错误检测和冲突避免等功能,是实现以太网通信的关键。 在FPGA上实现的以太网控制器设计中,论文可能涵盖了如何配置和控制物理层接口,如何处理帧的接收和发送,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CSMA/CD协议以防止数据冲突。此外,可能还涉及到了时序控制、错误检测和纠正策略,以及如何通过VHDL进行硬件描述和实现。 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以太网控制器的设计细节,展示了FPGA在实现高效灵活的以太网解决方案中的潜力,对于理解和开发基于FPGA的网络系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