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融合研究——长江经济带案例

2 下载量 9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805KB PDF 举报
"本文从创新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机理,利用熵权-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了2013年至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融合情况。研究发现,两者总体融合程度良好,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互联网+’对创新较弱的省份影响更为显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对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增强。此外,‘互联网+’主要通过促进创新产出和转化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而在创新投入和支撑方面的融合程度相对较低。"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尤其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这种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也促进了产业的创新升级。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深入剖析了"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融合的过程和效果。 首先,"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融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到技术、组织、市场等多方面的互动。在创新视角下,这种融合可以理解为通过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的协同效率,从而激发产业创新潜能。熵权-灰色关联度模型作为一种有效的数据分析工具,被用来量化这种融合的程度,揭示了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性。 研究发现,尽管总体融合程度较高,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表明,"互联网+"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更倾向于与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地区形成紧密联系。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的传统产业基础较弱,更易于接受新的技术和模式变革。 从时间维度来看,"互联网+"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呈现出增强趋势。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推动,企业和社会对"互联网+"的接纳度不断提高,从而加速了创新活动的进程。 在具体的融合领域,"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产出和转化表现出了较高的融合水平。这意味着"互联网+"在推动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以及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与之相比,创新投入和创新支撑方面的融合程度较低,这可能反映了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的结合,以实现更全面的创新驱动发展。 总结来说,"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应更加重视区域差异,加大对创新能力较弱地区的支持,同时优化创新投入和支撑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