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架构实践:相辅相成的存储系统解析
需积分: 10 19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2
收藏 667KB PDF 举报
"朱晔的互联网架构实践心得分享,主要探讨了相辅相成的存储五件套,包括关系型数据库、索引型数据库、时序型数据库、文档型数据库和缓存型数据库在架构设计中的角色和应用。"
在互联网架构中,存储系统的多样性是关键,以应对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这五种类型的数据库各有所长,能够协同工作,提供高效、稳定的数据存储和访问。
1. **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是强事务性和数据一致性的保证,适合处理结构化数据。在高并发和大数据量的情况下,可通过Sharding技术进行数据切片,分散到多个集群,减轻单点压力。然而,Sharding带来的查询复杂性可以通过创建Index数据表来缓解,将常用查询字段存储在一个未分片的表中,提高查询效率。
2. **索引型数据库**:如Elasticsearch,用于快速全文检索和数据分析。在上述例子中,异步写服务会将数据更新推送到索引型数据库,便于进行复杂查询和分析,但不适用于实时更新。
3. **时序型数据库**:如InfluxDB或OpenTSDB,专门处理按时间序列排列的数据,常用于监控和日志记录。数据聚合服务会将次要数据源的数据聚合到这里,供监控查询服务查询历史趋势。
4. **文档型数据库**:如MongoDB,适合存储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提供灵活的数据模型。异步写服务也会更新文档型数据库,以备不时之需,例如用于报告或备份。
5. **缓存型数据库**:如Redis,提供高速的数据读取和临时存储,常用于减少对后端数据库的压力。同步写服务会将重要数据即时落地并放入缓存,提高读取速度。
这种架构设计考虑了数据的实时性、一致性、可扩展性和查询性能。通过组合使用这些数据库,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和灵活访问,满足各种业务需求。例如,读写服务可以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实时性选择不同的数据库,而数据查询服务则根据需求动态路由,选择最适合的数据源。
理解并合理运用这些存储技术是构建高性能、高可用互联网架构的关键。它们不仅各自承担特定职责,还能通过适当的设计和协调,共同优化整个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业务特性和性能指标,灵活调整和优化这些组件,以实现最佳的系统效能。
141 浏览量
2021-12-25 上传
2022-12-24 上传
2021-09-06 上传
2021-09-20 上传
2019-09-26 上传
2021-09-04 上传
2021-07-12 上传
凌哥在奔跑
- 粉丝: 2
- 资源: 2
最新资源
- IEEE 14总线系统Simulink模型开发指南与案例研究
- STLinkV2.J16.S4固件更新与应用指南
- Java并发处理的实用示例分析
- Linux下简化部署与日志查看的Shell脚本工具
- Maven增量编译技术详解及应用示例
- MyEclipse 2021.5.24a最新版本发布
- Indore探索前端代码库使用指南与开发环境搭建
-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PPT课件第六版康华光
- MySQL 8.0.25版本可视化安装包详细介绍
- 易语言实现主流搜索引擎快速集成
- 使用asyncio-sse包装器实现服务器事件推送简易指南
- Java高级开发工程师面试要点总结
- R语言项目ClearningData-Proj1的数据处理
- VFP成本费用计算系统源码及论文全面解析
- Qt5与C++打造书籍管理系统教程
- React 应用入门:开发、测试及生产部署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