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分析阶段:用例与类建模实战-选课系统案例

需积分: 9 5 下载量 1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1 收藏 256KB PPT 举报
在UML分析阶段的类建模示例中,我们以选课系统为例进行阐述。首先,需求分析是建模过程的基础,通常从用例建模开始,通过对业务描述的文字整理,构建用例图以便与用户沟通,同时通过顺序图展示参与者(如管理员和学生)与系统交互的详细流程。 用例建模是关键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绘制用例图:用例图用于表示系统外部用户如何通过一系列操作(如登录、查看课程、选课等)来实现特定业务功能。参与者,如管理员和学生,通过实心关联线与用例相连,表示他们执行这些用例。 2. 用例模板:每个用例需要编写简明的描述,明确其功能和触发条件。 3. 顺序图:用于细化每个用例的事件流程,直观地展示参与者与系统之间的交互。 在类建模方面,从业务描述中识别出的名词(如课程、数据库、学生信息等)被转化为候选业务对象类,并通过类图的形式表示。类图是系统结构的核心,它展现了类的属性和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管理员类可能包括属性如用户名、密码和课程管理功能,而学生类则包含学号、密码、选课状态等属性,以及浏览、查询等操作方法。数据库作为外部系统,可能被视为一个类或者服务,存储和管理所有相关的业务数据。 参与者与用例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启动用例,还可能存在继承/泛化关系,反映出抽象角色与具体操作者的层次结构。通过启发式提问,可以更全面地识别所有可能的参与者,确保模型的完整性。 用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通信关系(<<communicate>>)、包含关系(<<include>>)、扩展关系(<<extend>>)和继承关系,用于表示不同用例之间的协作和依赖性。例如,收钱用例可能与收银员的其他操作(如检查库存、找零)通信,或者一个高级用例(如课程管理)可能包含多个低级用例(如添加课程、删除课程)。 UML分析阶段的类建模是基于业务需求和用例分析,通过构建详细的类图和关系来展现系统内部结构和参与者之间的交互,从而为后续设计和实现提供清晰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