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式基金赎回异象:业绩越好赎回越多

0 下载量 1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8 收藏 475KB PDF 举报
"我国股票型开放式基金赎回异象的实证研究——基于2005年至2008年季度面板数据" 这篇论文探讨了中国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在2005年至2008年间的一个独特现象,即“赎回异象”。与成熟市场相反,中国的基金投资者似乎表现出“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模式,即基金业绩越好,投资者赎回的倾向越强。这种现象挑战了传统的理论,根据该理论,投资者应倾向于投资并保留表现优秀的基金。 通过对22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多个因素影响基金赎回,包括基金业绩的增长、分红情况、基金规模、证券市场收益率、单位净值以及长期利率。具体来说: 1. 基金业绩增长:基金业绩上升反而增加了赎回压力,这可能是因为投资者担心未来业绩无法持续,选择及时获利退出。 2. 分红:基金分红可能会刺激投资者赎回,因为他们可能更看重即时收益。 3. 基金规模:基金规模的扩大可能影响投资者的赎回决策,可能是由于规模增大带来的管理难度或流动性问题。 4. 证券市场收益率:市场整体表现对投资者的赎回行为有显著影响,市场下跌可能导致赎回增加。 5. 单位净值:单位净值下降的基金赎回压力相对较小,这可能反映了投资者对低净值基金的消极预期。 6. 长期利率:利率变化可能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和赎回行为,例如,当利率上升时,债券和其他固定收益产品的吸引力可能增强,导致股票型基金赎回增加。 论文还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了“赎回异象”的成因,可能包括投资者的过度反应、羊群效应、损失厌恶心理等因素。这些行为偏差导致投资者未能充分评估和利用基金的长期价值,而是被短期市场波动和情绪驱动。 最后,作者提出了对基金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建议,比如,投资者应更加关注基金的长期业绩和管理能力,而非短期波动;管理者则需要更好地沟通和透明化基金的运营情况,以减少投资者的不理性行为。 关键词涉及开放式基金、赎回异象、固定效应模型和行为金融,表明研究结合了定量分析方法和心理学理论来解释这一独特的市场现象。同时,该研究还引用了国际上的相关研究,如Ippolito(1992)和Annaert等人(2003),对比了国内外开放式基金市场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