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底温度对Bi1.5Zn1.0Nb1.5O7薄膜XPS结构的影响

0 下载量 7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8 收藏 374KB PDF 举报
本研究论文主要探讨了使用固相反应法制备的具有焦绿石立方结构的Bi1.5Zn1.0Nb1.5O7(BZN)陶瓷靶材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Pulsed Laser Deposition, PLD)下,通过Pt/TiO2/SiO2/Si(100)基片在不同衬底温度下生长薄膜的过程。实验重点考察了衬底温度(500℃至700℃)对BZN薄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首先,研究发现当衬底温度为500℃时,BZN薄膜呈现出无定形态结构,这表明在较低温度下,材料未能形成有序的晶体结构,而是呈现液态或玻璃态。随着温度上升至550℃,薄膜开始经历相变,从非晶态转变为立方焦绿石结构,表明在此温度下,晶体生长条件变得有利,促进了BZN薄膜的有序排列。 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被用来深入研究BZN薄膜的结构和元素价态。XRD结果显示了薄膜的相结构变化,而XPS则提供了关于元素组成和价态的详细信息。在BZN薄膜中,除了用于校准的碳(C)元素外,只有Bi、Zn、Nb和O元素的特征峰存在,证明了薄膜主要由这些元素构成。同时,Ti2p特征峰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底电极TiO2缓冲层的影响。 通过窄谱扫描,研究者观察到Bi、Zn、Nb和O的化学价态分别为+3、+2、+5和-2,这些价态有助于理解BZN薄膜内部的氧化还原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当衬底温度升至600℃时,金属阳离子的结合能峰位发生向高能方向移动,而O1s特征峰也表现出类似的移动趋势。这表明高温下可能存在氧空位,即氧原子在晶格中的位置不完整,可能会影响薄膜的电学性质和热稳定性。 这项研究揭示了衬底温度对Bi1.5Zn1.0Nb1.5O7薄膜生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温度来调控其结构和成分,这对于优化BZN薄膜的性能,如电导率、光学性质或磁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的工作可能需要进一步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BZN薄膜的微观缺陷结构及其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总结一下下面这段话“目前的薄膜封装材料以氧化物薄膜为主,金属与氧原子在分子结构中存在稳定的二元键,导致其宏观具有较高的杨氏模量,通常认为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在柔韧性方面会表现不佳,即随着薄膜的密度和厚度的增加,薄膜将更趋于刚性化。这一难题一直困扰着柔性薄膜封装的研究,阻碍了可穿戴设备的实用化。美国布朗大学Lambert Ben Freund教授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Dynamic Fracture Mechanics 》(199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一书中提出了“利用薄膜内部缺陷,通过调控薄膜的组分和结构,可以获得致密弹性体”的设想,但限于当时实验手段,具有“弹性的致密氧化物”仍未能实现。申请人团队在2022年发表在Soft matter期刊的工作,证实了Freund教授的设想,利用预弯折方法消除薄膜内部残余应力,从而增强薄膜机械性能,证明了消除原子层沉积薄膜存在的内部缺陷是提升柔韧性的关键因素。但是预弯折方法需要采用模具对衬底进行固定,在规模化生产中这种方法很难实际应用。利用原子层沉积多步短脉冲可以调制同层组分的工作,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本项目中我们大胆提出了“组分剪裁工艺”。通过前体分压的调整和衬底表面反应饱和度的匹配,利用长链前体空间位阻效应的自限性质引入短链前体组分,实现了在原子水平上在层内对薄膜组分的原位控制,将提高薄膜的致密性同时改善薄膜的柔韧性。建立薄膜水汽透过率性能和弯折后应力分布的物理模型,最终将实现0.5mm绕度弯折半径的薄膜封装,为可穿戴电子产品的超柔性薄膜封装技术奠定科学基础。”

2023-02-20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