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源码解析:进程地址空间与线性区映射

需积分: 9 5 下载量 7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3 收藏 478KB PPT 举报
"这篇资料主要讲述了Linux内核源代码中关于创建线性区间的过程,特别是在进程地址空间的管理上。由陈香兰讲解的《Linux内核源代码导读》涵盖了进程地址空间、线性区的创建和删除、内存分配等方面的知识。" 在Linux内核中,进程地址空间是进程能够访问的虚拟内存区域,最大可达到4GB。每个进程的地址空间由多个线性区(memory areas)组成,这些线性区具有起始线性地址、长度和特定的存取权限。线性区的管理是通过`mm_struct`结构体来实现的,它包含了关于线性区的所有关键信息。 创建线性区的核心函数是`do_mmap()`,它用于将文件内容映射到进程的地址空间中。`do_mmap()`函数接收几个关键参数:`file`指定了要映射的文件,`offset`是文件内的偏移量,`len`是映射的长度,`addr`是期望的起始线性地址,`prot`定义了页的存取权限(如读、写、执行),而`flags`则包含了关于映射区的各种标志,比如是否共享、是否匿名等。 线性区的创建通常发生在几种场景下,例如进程启动时、执行`execve()`加载新程序、映射文件到地址空间、堆栈扩展或者`fork()`创建子进程时。值得注意的是,线性区的开始和结束必须对齐到4KB的边界,这是由于页大小通常是4KB,保证对齐可以简化地址转换和内存管理。 内核态和用户态的内存分配策略不同。内核态可以直接分配内存,因为它拥有最高的优先级并信任自身。而用户态进程申请内存时,不会立即分配物理页,而是分配线性地址区间,这个区间成为进程地址空间的一部分。只有在实际访问这些地址时,才会触发缺页异常,进而分配物理页。 系统调用如`brk()`用于调整进程堆的大小,`execve()`用于加载新的可执行文件并改变进程的地址空间,`_exit()`终止进程并释放其地址空间,而`fork()`创建子进程时会复制父进程的地址空间。 总结来说,这篇资料深入讲解了Linux内核如何管理和创建进程的线性地址空间,以及相关系统调用的工作原理,对于理解Linux内存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价值。
2024-09-1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