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陷影响下毛乌素沙地油蒿根际环境变化及微生物响应

0 下载量 9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580KB PDF 举报
该研究论文深入探讨了采煤塌陷对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根际环境的影响。选取毛乌素沙地的油蒿根际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了1至3年内的塌陷对土壤肥力指标变化,包括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 首先,作者发现与未开采区相比,采煤塌陷导致了土壤容重的增加和田间持水量的下降,这表明塌陷影响了土壤的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在营养元素方面,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的含量显著减少,这些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养分,说明塌陷可能降低了土壤的肥力,对油蒿的生长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关于微生物生态,塌陷区表层(0-20cm)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而真菌的数量有所上升。这可能反映了塌陷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扰动,可能导致有益菌减少,而真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优势地位。在深层土壤(20-40cm和40-60cm),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相对增加,表明随着深度的增加,塌陷对微生物的影响有所减弱。 酶活性是土壤生物活动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塌陷1-3年的区域,根际土壤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未开采区,这可能暗示着植物根系对塌陷带来的环境压力有一定程度的适应,通过提高酶活性来促进磷的利用。另一方面,塌陷2a和3a时期的表层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增强,而深层土壤虽然也表现出较高的活性,但并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这可能反映出土壤表层的变化对某些酶活性影响更为明显。 这项研究揭示了采煤塌陷对毛乌素沙地油蒿根际土壤环境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生态的影响。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和管理煤炭开采地区的土壤健康,以及制定相应的植被恢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